去年,我國已向世界莊嚴承諾,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在碳達峰、碳中和進程中,企業應該如何發揮作用?6月5日,“現在行動:為了可持續的未來—阿拉善SEE第八屆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論壇”在北京舉行,與會專家指出,碳達峰、碳中和的實踐需要企業推動。論壇期間,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、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在書面致辭中表示,應對氣候變化涉及各級政府、各行各業,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是一項重大的系統性工程,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、政策支持,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進落實、實踐創新,務實行動。企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力軍。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,企業該怎么做?對此,解振華指出,一是建議加大在碳達峰、碳中和重點領域、重點行業的投入力度,進一步推廣合同能源管理、污染第三方治理、環境托管服務等商業服務模式,探索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。二是我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裝備方面占據一定優勢,但實現碳中和,關鍵在于規?;瘍δ?、電網安全、綠氫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重要脫碳技術發展速度,建議以市場為導向,更大力度推進節能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。三是我國有望6月底前在電力行業率先啟動全國碳市場線上交易,后續還可能逐步納入水泥、電解鋁、鋼鐵、化工等其他重點排放行業,建議企業家積極著手做好進入碳市場的準備。四是減污降碳和低碳脫碳相關技術、產業、市場必將成為各國既展開角逐競爭又推動合作共贏的重要領域,建議大家發揮自身優勢,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交流合作、推進綠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取長補短,通過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壯大自己,同時,促進全球綠色低碳發展。五是建議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,加大對碳匯密度高、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的保護、修復和連通力度。論壇期間,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則指出,碳中和是以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為核心,降碳是根本。必須要把二氧化碳以及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降下來。未來,要建立一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。把自然跟經濟更好地結合在一起,包括整個經濟體系的產業結構調整,要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。具體來看,主要是把高耗能的行業逐漸淘汰、升級。同時創造更多新的綠色低碳甚至負碳的產業。同時,要建立清潔低碳,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。其中包括對化石能源的結構調整,降低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,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,建立一個高比例、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體系。此外,還要構建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格局、構建綠色低碳智能共享的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體系。王毅指出,企業在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,實踐需要靠企業來推動,公眾也要參與。企業必須要把將來的ESG(環境、社會和治理的縮寫,是一種關注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績效而非僅僅財務績效的價值理念、投資策略和評價工具)環境責任和治理體制構建起來,做好基礎性的工作。同時要更好地探索零碳發展模式。
文章轉載于環保政策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