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form id="hrdjl"></form>

<address id="hrdjl"></address>

    <address id="hrdjl"></address>

    <form id="hrdjl"></form>

      <address id="hrdjl"><nobr id="hrdjl"><meter id="hrdjl"></meter></nobr></address>

        <address id="hrdjl"><address id="hrdjl"><listing id="hrdjl"></listing></address></address>

          <noframes id="hrdjl">
            <form id="hrdjl"><th id="hrdjl"><th id="hrdjl"></th></th></form>

            您的位置: 首頁 新聞動態 業內動態
            新聞動態 / news information

            實現碳中和的意義在哪?

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1-01-25 瀏覽次數:1867次 關閉

            隨著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,氣候危機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,越來越嚴重,幾近無處不在。由于全球變暖,我們正在經歷熱浪、洪水、干旱、森林火災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。全球平均氣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,全球變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業化前不超過1.5℃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,人類跨越不可逆轉的翻轉點的風險也在增加。


            2020年9月,中國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、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。這不僅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,也是基于科學論證的國家戰略,既是從現實出發的行動目標,也是高瞻遠矚的長期發展戰略。

            為什么要實現碳中和?


            碳達峰,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,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。


            碳中和,也就是凈零排放,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碳排放,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,而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。

            image.png


            《巴黎協定》所規定的目標,是要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,立即明確國家自主貢獻減緩氣候變化,碳排放盡早達到峰值,在20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,在20世紀末將全球地表溫度相對于工業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℃以內。不僅如此,各締約方還將為爭取實現1.5℃的溫控目標付出努力。

            image.png


            目前,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增幅已經超過1℃,中國升溫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溫水平。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率升溫,全球溫升幅度可能會在2030年至2052年達到1.5℃。


            全球升溫已經導致氣候風險越來越高,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。因此,多數發達國家在實現碳排放達峰后,明確了碳中和的時間表。例如芬蘭確認在2035年,瑞典、奧地利、冰島等國家在2045年實現凈零排放;歐盟、英國、挪威、加拿大、日本等將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定在2050年。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智利,也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。


            溫室氣體排放有多種,但主要是二氧化碳,占73%。近年來,中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,采取調整產業結構、優化能源結構等方式節能,提高能效。通過推進碳市場建設、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,使得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。中國采取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,盡早達峰邁向近零碳排放,這不僅是國際責任擔當,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需要和保障。


            image.png


            怎么才能實現碳中和?


            應對氣候變化,包括減緩和適應兩方面的工作。碳中和瞄準的是減緩氣候變化。如何才能實現碳中和?


            看一看你我的生活:


            坐車——普通汽車需要燃料、新能源車需要電;


            吃飯——做飯要用煤炭、燃氣,或者用電;


            玩手機——不管插電還是充電寶,都離不開電……


           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燒,我們的電大部分來自燃煤電廠,少部分來自風能、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。而工業生產、建筑、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來源。


            可見,實現碳中和,需要經濟社會全面轉向綠色低碳。


            專家指出,碳中和必須做好“加減法”——一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,一手增加碳匯、發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等,實現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。


           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說,減緩措施產生效果需要很長時間,但眼下氣候變化的很多影響已經發生,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必不可少。她舉例說,現在光熱水等條件都發生了一些變化,對農業生產中的種植調整、品種選擇等提出要求,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。

            文章轉載于西爾環境、中國氣象報、新華社



           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